首页

教育视点

崔 盛 吴秋翔 王明鑫 | 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员工发展研究 ——基于全国8所重点高校的调查
日期:2019.02.20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会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5.7%,但农村和贫困地区员工出身于物质贫乏的家庭,他们的社会阶层较低,大都生活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地区,长期接受着不均衡、不充分的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机会还是教育质量上仍显劣势。

根据最大化维持不平等假设(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与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教育机会的扩张优先满足了优势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而劣势阶层的子女很难获得增加的教育机会[1]。同时,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劣势阶层子女获得的也只是那些质量较低的教育机会[2]。纵观我国的实际情况,尽管高等教育机会的绝对数量增长明显,但许多学者认为城乡员工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还长期存在,不同区域员工的入学机会差异依然明显,生活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员工获得了更多的入学机会[3][4][5][6]。而劣势阶层如农村员工更多分布在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及冷门专业中,高等教育机会的质量不平等进一步加剧[7][8]。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纵向流动,农村和贫困地区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与优势阶层子女展开激烈竞争,但在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的今天,寒门子弟通过教育渠道获得升迁性社会流动却越来越难,考上重点高校的渠道反而越来越窄[9][10]

若教育扩张无法增加弱势群体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应该通过制定专门的倾斜性教育政策,及时补偿改革对他们可能造成的机会损害[11]。为此,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大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先后实施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在内的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以下统称“专项计划”),通过保障名额、考分优惠等措施,打通了一条农村和贫困地区员工上重点高校的通道,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员工,招生学校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员工,招生学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12]。专项计划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员工设计的倾斜性招生政策,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机会,为底层人群通过教育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提供通道,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丰富了高考招生渠道,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13][14][15]

从招生效果来看,专项计划实施成效显著,但是仅仅关注政策意义与招生成效还远远不够。而对于专项计划员工的大学发展情况,已有研究基于单一高校样本展开,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学业成绩方面。例如有研究发现专项计划员工的高考成绩及大学学分绩显著低于非专项计划员工[16],他们各方面的学业准备处于相当劣势,并对其大学初期学业表现差异有显著影响[17]。除了学习成绩以外,专项计划员工的学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其在“课程设置”“目标规划”“时间安排”“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方面与非专项计划生之间的适应差距最大,且总体学业适应不良的员工比例偏高、过渡适应期较长[18]事实上,专项计划员工享受了高考倾斜性招生政策进入重点高校,与原有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巨大差异,容易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跟不上、不适应等问题,因此他们很有可能存在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是员工普遍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大概率成为贫困生群体;第二是他们享受的考分优惠,加上来自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入校后容易成为学困生群体。所以,为了更好地评价专项计划的实施成效,从专项计划员工发展角度进行讨论与分析对政策与员工而言都有重要价值,同时研究并不应局限在他们的学业成绩,而是关注他们发展中的各项表现与存在问题,从而得到一个反映专项计划员工特征的全景式描述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概况

研究团队在全国重点大学内启动了“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员工成长与发展调查”,面向全国8所重点高校的国家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员工展开调查。相比以往单一高校的实证调查研究,本研究期望通过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高校筛选的样本,更全面的反映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避免高校样本选择偏误造成对这个群体认识的偏差,这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具体设计与分析层面,研究参考两大国际主流员工发展评估理论,包括院校影响力理论(Theories of College Impact)和老员工发展理论(Theories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第一,院校影响力理论关注老员工发展变化的性质与根源,强调员工大学期间的变化是员工个体与大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Sylvia2007),将大学看作是投入、产出和环境三者的统一。投入具体包含员工入学前已经具备的特征,例如性别、民族、父母职业、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产出又称员工成就,是指员工在经历大学的学习锻炼之后所获得一些特征,主要由能力和价值观两方面构成;而环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部分,具体指员工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机会、资源和平台[19][20]。第二,老员工发展理论强调以个体为研究中心,具体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以及员工各类表现现象背后的动态运作机制与不同要素之间的影响路径[21],例如关注员工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的自我主导理论,以及把各种投入对员工未来的影响视作一个不断“累积”过程的员工成就的因果解释模型[22]。那么,对于受到政策倾斜的专项计划员工而言,重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无疑会对他们的心理、学习以及综合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探讨专项计划员工的大学成长发展既需要考虑他们入学前已具备的特征,还应该全面地审视他们在学期间的各类表现与观念,从而全面反映专项计划员工的发展情况及特征变化。

调查问卷基于院校影响力理论与老员工发展理论,涵盖大学的招考及入学阶段、大学学习与生活阶段、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形成员工个体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高中学习情况、招考过程回溯、大学及专业选择、员工心理健康、大学经济员工活、大学学习情况、大学综合表现、就业发展意向、大学满意度等11大模块共50余道具体问题,问卷经过预测试检验。其中,本文核心讨论的是专项计划员工的大学发展,从员工经济生活、学业表现、综合表现、心理健康与就学满意度等方面呈现,经济生活是对其寒门背景与投入性因素的再验证,学业表现与综合表现是对员工能力的评价,而心理健康与就学满意度是对员工认知与观念的呈现。调查充分考虑投入、产出与环境的作用机制,重点挖掘专项计划员工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帮助政府和高校更好地完善相关政策,形成有效的招生与培养闭环,助力专项计划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二)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样本员工来自8所重点高校,均为国家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员工,大一至大四年级员工均有覆盖,旨在利用这一跨地区、跨高校的数据反映出整体专项计划员工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高校3所,中部地区湖北省高校2所,西部地区陕西省高校3所。8所高校均为“211”工程高校,4所为“985”工程高校。学校类型包括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调查共发放问卷1348份,回收1263份,回收率93.69%。国家专项计划员工961人,占总体的76.27%,高校专项计划员工299人,占总体的23.73%。此外,样本员工各年级均有覆盖,大一、大二员工居多,两者占比达63.73%,与国家整体招生政策的增幅趋势一致。

员工的个体特征及家庭背景影响了员工发展,而专项计划主要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对专项计划员工的性别、民族、独生子女、户口性质及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不仅能很好地识别专项计划员工的基本特征,也能反映这一倾斜性招生政策实施目标的针对性,符合院校影响力理论与老员工发展理论提出应囊括的投入性、先致性因素。

1.员工个体的特征差异。专项计划员工的性别分布较为均衡,男生占49.41%,女生占50.59%。汉族员工占比为77.20%,少数民族员工占22.80%。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非汉族人口占8.49%,对比专项计划中少数民族员工所占比例可以发现,专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少数民族老员工的比例。同时,专项计划员工普遍是农村户口,整体来看农村户口员工是城镇户口员工的两倍,由于高校专项计划是对农村员工单独招生,所有员工全部是农村户口,而国家专项计划员工中有46.83%属于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的比例为53.17%。从生源地来看,专项计划员工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员工来自东部地区比例仅为7.49%,凸显出政策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特点。分省来看,河南、甘肃及四川三省为样本员工的主要来源地,分别占比12.59%8.16%6.89%。(见表1

1  专项计划员工的个体特征(单位:%


变量

总体

国家专项

高校专项

显著性水平[]

49.41

49.53

49.16

0.912

50.59

50.47

50.84

汉族

77.20

74.92

84.28

0.001

少数民族

22.80

25.08

15.72

农村户口

62.07

53.17

100.00

0.000

城镇户口

37.93

46.83

0.00

东部

11.94

7.49

26.09

0.000

中部

47.84

39.23

43.48

西部

40.22

53.28

30.43

2.家庭背景的基本特征。专项计划员工的家庭背景相对劣势,父母大多务农务工,且母亲务农及待业在家的比例高于父亲。其中父亲务农的比例为31.90%,务工比例为25.46%,另有3.66%待业在家,而母亲务农占比37.16%,务工比例为15.31%,另有14.83%待业在家。对比两项计划来看,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家长务农比例显著高于国家专项计划,而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职业等工作的比例更低。从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超过一半的家长没有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其中有2.54%的父亲未受过教育,14.70%仅接受过小学教育,35.63%接受了初中教育,20.71%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26.42%的父亲接受过高等教育。而母亲有7.74%未受过教育,27.51%仅接受了小学教育,28.71%接受过初中教育,16.67%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另有19.37%的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同样地,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家长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国家专项计划员工家长。(见表2

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14.9%的员工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超过66%的员工家庭年收入不足5万元。结果表明,样本员工平均家庭年收入为6.14万元,家庭年收入1万以下的比例为9.59%。对比来看,国家专项计划员工平均家庭年收入为6.47万元,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平均家庭年收入为5.15万元,显然国家专项计划员工的家庭经济情况稍好于高校专项计划员工。此外,从家庭所在地来看,超过一半的员工来自乡镇农村,不到9%的员工来自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特别是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家庭所在地为乡镇或农村的比例高达77.26%,比国家专项计划员工高出29.45个百分点。

专项计划员工的家庭背景特征(单位:%

变量

总体

国家专项

高校专项

显著性水平

父亲职业

务农

31.90

28.00

43.96

0.000

务工

25.46

24.24

29.53

待业在家

3.66

3.87

3.02

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个体经商及退休

38.98

43.89

23.49

母亲职业

务农

37.16

32.53

51.86

0.000

务工

15.31

14.33

18.31

待业在家

14.83

16.11

10.85

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个体经商及退休

32.70

37.03

18.98

父亲受教育程度

文盲

2.54

2.19

3.70

0.000

小学

14.70

13.14

19.46

初中

35.63

32.43

45.64

普高/中职/中专/技校/职高

20.71

20.86

20.46

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26.42

31.38

10.74

母亲受教育程度

文盲

7.74

6.90

10.50

0.000

小学

27.51

25.21

34.58

初中

28.71

27.09

33.90

普高/中职/中专/技校/职高

16.67

17.57

13.90

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19.37

23.23

7.12

家庭年收入

1万及以下

9.59

9.41

9.93

0.000

15

56.59

52.73

68.84

510

13.58

15.08

8.90

10万及以上

20.24

22.78

12.33

家庭所在地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城区)

8.90

10.93

2.34

0.000

县城

36.30

41.26

20.40

乡镇/农村

54.80

47.81

77.26

从样本的基本特征来看,专项计划员工少数民族比例较高,农村户籍员工比例较高,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同时,专项计划员工社会阶层较低,体现了寒门特点,家长大多务农务工等体力劳动,受教程度普遍较低,家庭经济情况欠佳,体现出专项计划招生对象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员工的目标指向性。对比两类计划的员工特征来看,国家专项计划员工的家庭背景显著优于高校专项计划员工,与基于某一高校的研究结论一致[23]。虽然国家专项计划员工更多地来自中西部地区,但父母职业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等职业的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且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更好,而高校专项计划员工的家庭背景凸显极强的农村特点,父母务农比例高,没有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的教育,家庭年收入低,且普遍居住在乡镇农村,说明他们的家庭背景更为劣势。显然,出生寒门的家庭背景将成为专项计划员工大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专项计划员工的大学发展情况

根据院校影响力理论与老员工发展理论,员工大学期间的能力与观念变化受到投入性与先致性因素的影响。对于专项计划员工而言,本身具有的寒门背景与专项计划的政策干预无疑对他们的大学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将从员工的经济生活、学业表现、综合能力表现、心理健康与就学满意度等方面呈现他们的大学发展情况,挖掘其在大学期间存在的困难,也有助于为专项计划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帮扶。

1.专项计划员工的大学经济生活拮据,依然受到寒门家庭背景的影响。41.73%的员工感到老员工活与消费存在很大压力,36.40%的员工表示在学费及生活方面存在着经济困难。家庭是专项计划员工最主要的经济来源,89.21%的员工依靠家庭支持,11.90%的员工依靠奖助学金,7.22%的员工则是通过银行贷款。从消费来看,样本员工平均每月家庭支付生活费为1270.12元,国家专项计划员工平均每月家庭支付生活费为1302.88元,比高校专项计划员工高出132.48元。同时,国家专项计划员工实际每月生活消费比国家专项计划员工高出113.41元。

此外,半数以上的专项计划员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高校专项计划员工接受了更多的经济资助。其中,样本员工平均一年获得经济资助1914.98元,国家专项计划员工平均受助1799.48元,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平均受助2241.00元。可见,高校专项计划员工的生活开支更低,但获得了更高的经济资助。(见表3

专项计划老员工经济情况(单位:元)

变量

总体

国家专项

高校专项

显著性水平

家庭每月支付生活费

1270.12

1302.88

1170.40

0.003

员工每月消费

1214.66

1240.85

1127.44

0.026

员工获得经济资助

1914.98

1799.48

2241.00

0.021

因此,专项计划员工的老员工活依然受到寒门家庭背景的影响,经济生活拮据,部分员工在学费与生活方面存在经济困难,大部分员工获得了经济资助。相较于国家专项计划员工,高校专项计划员工每月消费更低、家庭支付生活费更低、获得了更高的经济资助,与两类员工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吻合。

2.大学学业表现不理想,与高中成绩排名形成反差。专项计划员工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超过78%的员工高中成绩排名处于所在高中的前10%,两类专项计划员工高中学习成绩排名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专项计划在选拔时录取的是贫困与农村地区高中的绩优生,同时也是寒门中的精英。但是,接近一半的员工获得了所在大学的降分优惠,10.39%的员工达到高校在本省的一本线即可录取,可见与统考生相比,一部分专项计划员工并没有达到重点高校统考生的成绩要求,这为他们的大学学习埋下隐患。从专项计划员工高中与大学的成绩排名分布对比来看,大学期间学习成绩拔尖的员工比例明显减少,而学习成绩落后的员工比例明显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中仅有6.89%的员工大学学习成绩处于本班(本专业)前10%28.66%的员工成绩排在本班(本专业)后40%。虽然,专项计划员工在其高中是绩优生,但他们的学习优势难以维持到大学阶段,当然这一变化也与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有关。(见表4

专项计划员工高中与大学成绩排名(位:%

学业排名

高中阶段

大学阶段

总体

国家

专项

高校

专项

显著性

水平

总体

国家

专项

高校

专项

显著性

水平

10%

78.30

78.44

77.85

0.795

6.89

6.70

7.48

0.302

10%20%

13.75

13.64

14.10

11.76

11.98

11.03

20%40%

5.72

5.73

2.01

23.61

23.97

22.42

40%60%

1.43

1.25

5.70

29.08

29.05

29.18

60%80%

0.48

0.52

0.34

16.40

15.23

20.28

20%

0.32

0.42

0.00

12.26

13.07

9.61

同时,专项计划员工在专业课程以及基础课程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困难,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标比较模糊,40.50%的员工认为专业学习有难度,有18.89%的员工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15.96%的员工认为专业学习目标不清晰。并且,更多员工认为自己在英语、数学及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薄弱,如在英语学习中,三分之二的员工认为听力和口语是突出的难题,有30.02%的员工表示需要接受额外的基础课补习。国家专项计划员工和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困难层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两类专项生一致的表现与问题。(见表5

专项计划大学生学难程度位:%

变量

存在

不确定

不存在

显著性水平

专业课程学习困难

40.50

28.80

30.70

0.775

基础

课程

学习

困难

数学

42.86

18.12

39.02

0.415

计算机

39.30

18.85

41.85

0.327

英语听力

66.34

11.64

22.02

0.226

英语口语

67.78

11.40

20.82

0.873

英语阅读

32.59

19.96

47.45

0.218

英语写作

40.86

21.71

37.43

0.247

因此,专项计划员工大学阶段的学业表现并不理想,虽然他们是所在高中学习的佼佼者,但在重点高校中许多员工并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基础课特别是英语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在专业课方面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标模糊等问题,这既与他们获得专项计划政策的考分倾斜相关,又受他们先前学习基础、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显著影响。

3.大学综合表现良好,但仍希望得到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专项计划员工的大学综合表现较好,在入党、员工工作、社会实践及志愿活动等传统的大学活动中参与程度较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入党方面,18.61%的员工在大学期间入党,在未入党的员工中有66.18%的人有入党意愿,高校专项计划中具有入党意愿的员工比国家专项计划高出6.95个百分点。同时,56.79%的员工担任员工干部,80%以上的专项计划员工都参加社会践或志愿服拓展性活(见表6

专项计划员工大学综合表现(位:%

变量

总体

国家专项

高校专项

显著性水平

政治

面貌

共产党员

18.61

18.55

18.79

0.926

非党员

81.39

81.45

81.21

入党

意愿

存在

66.18

64.54

71.49

0.046

不存在

33.82

35.46

28.51

员工

干部

担任

56.79

55.10

62.17

0.002

没有担任

43.21

44.90

37.83

社会

实践

参与

86.31

86.73

84.95

0.435

未参与

13.69

13.27

15.05

志愿

活动

参与

84.54

84.10

85.95

0.439

未参与

15.46

15.90

14.05

同时,员工认为自己在大学中进步最明显的方面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视野拓展等能力与素质的进步提升,但他们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之外存在的能力短板,大量员工认为自己在生活自制力、人际交往、目标管理、内驱力等能力素质表现不佳并渴望改变,这一结果也反映出重点高校对员工个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塑造。

因此,专项计划员工借助重点高校提供的资源和平台,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强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短板,并渴望改变。国家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员工在这两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这些特征是专项计划员工发展的共性问题与重要表现,也是高校应当重点关注与开展有效教育的核心症结。

4.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就学满意度高。调查使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24],结果显示专项计划员工平均得分为30.47分,根据量表常模处于3040分高自尊水平区间。但是,参照国内相关调查如《北京市老员工成长报告(2012)》,北京市公立大学的员工自尊水平均值为37.98分,其中农村员工的自尊水平为37.46[25],对比来看本文样本员工的自尊水平更低,值得进一步关注。同时在同辈群体比较中,57.35%的专项计划员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与高考统考生相比没有差别,63.06%的员工认为自身的综合能力没有差别,44.12%的员工认为自己比高中同一能力水平但进入普通大学的同学更优秀,65.21%的员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心理诉求,例如56.39%的员工渴望获得教师、同学更多的关注,相比而言高校专项计划员工相对国家专项计划员工更希望受到重视,这或与他们的农村背景相关。(见表7

专项计划老员工心理健康情况(单位:%

变量

总体

国家专项

高校专项

显著性水平

自尊量表(得分)

30.47

30.90

30.35

0.043

学习

成绩

差异

存在

24.94

23.64

29.10

0.023

不确定

17.71

16.88

20.40

不存在

57.35

59.48

50.50

综合

能力

差异

存在

17.48

17.92

16.05

0.722

不确定

19.46

19.48

19.40

不存在

63.06

62.6

64.55

优秀

程度

差异

存在

19.63

20.02

18.4

0.023

不确定

36.25

37.96

30.77

不存在

44.12

42.02

50.84

对未来

充满

信心

认同

65.21

63.96

69.23

0.241

不确定

26.53

27.40

23.75

不认同

8.27

8.65

7.02

同时,从员工的就学满意度来看,半数以上的员工对所在高校及专项计划政策表示满意,相比而言高校专项计划员工的满意度更高。45.51%的员工表示“若再经历一次高考,仍然愿意选择现在的大学”,53.79%的员工认为“仍然愿意选择通过专项计划进入现在的大学”,但是也有19.82%的员工表示“愿意选择与自己高考原始成绩相匹配的大学”,22.19%的员工表示“想选择离家乡更近的大学”。

综上,专项计划员工自尊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与相关研究提供的对照数据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与高考统考生相比存在什么差距,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就读学校与专项计划政策的满意度也较高。寒门员工从农村和贫困地区来到大城市学习,环境的变化显著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与认知,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甚至对他们个人的未来选择产生作用,这也更加强调寒门出身的专项计划员工能否在大城市中得到良好的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四、总结与讨论

专项计划的实施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新进展,但是其针对的应不止于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员工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还应该关注此类倾斜性专项计划的后端,着眼员工发展情况,特别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经历与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专项计划员工具有明显的寒门特征,其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劣势并具有持续性作用,员工大学经济生活依然拮据,但他们是所在高中的绩优生,体现了专项计划招生倾斜的目标特征。其次,样本员工均获得不同程度的高考政策优惠进入重点高校,政策虽然能够帮助他们越过高考这道门槛,弥补能力的不足,但这一教育倾斜对专项计划员工发展存在滞后影响,他们大学的学业表现并不理想,与高中的成绩表现形成反差。不过,由于重点大学提供的丰富机会,使得专项计划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提升,员工也意识到学习之外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积极作用。最后,专项计划员工的心理健康情况处于正常水平,并不认为自己与高考统考生存在差距,对就读高校与专项计划政策满意度高。分政策来看,国家专项与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员工的家庭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专项计划员工的家庭背景劣势更大,而两类员工大学发展情况的差异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学业表现等方面存在共性特征与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认为专项计划员工从农村和贫困地区高中进入重点高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其学习、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存在影响,甚至带来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加强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小地方”到“大城市”,专项计划员工的生活产生落差。专项计划员工从农村与贫困地区努力奋斗来到大城市学习生活,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接触到的人和事物与家乡存在天壤之别,面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物欲横流,使得他们的生活产生落差,带来心态的波动。这时需要靠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悉心指导,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们的关怀,引导员工们调整心态,励志成才。同时,这类员工大多家境贫寒,大概率是贫困生且大学经济生活仍然拮据,这一劣势因素长期制约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因而,高校需要加强对专项计划员工的资助力度,在招生工作中即进行贫困特征的有效识别,将资助工作做在前面,同时在传统保障型资助基础上,给予隐形资助保护员工隐私,以发展型资助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二,从“鸡头”到“凤尾”,专项计划员工的学业表现存在反差。调查显示,专项计划员工虽然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重点高校云集了全国各类优秀人才,专项生学习的优势不复存在,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薄弱,且受到寒门背景的影响,加上大学专业学习的难度与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这些原因均易导致专项计划员工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心态异化,进而获得不理想的学业表现,易转化为学困生。针对这一问题,既需要专项计划员工自身增加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又离不开学校在学业辅导方面给予额外的支持与同辈群体的学业互助。所以,高校应当为专项计划员工提供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如数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英语口语等应用技能的补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弥补先前的教育劣势。

第三,从“埋头读书”到“综合发展”,专项计划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与原有基础教育阶段单一的知识学习所不同,大学是传授员工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教育场所,特别是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恰恰也是专项计划员工急需弥补的、学习之外的个人能力短板,所以仅仅埋头读书是不够的。专项计划员工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与平台,在努力学习之余,应参与到学校的相关员工活动中,通过参加员工社团、担任员工干部、从事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融入丰富多彩的老员工活,通过非课堂的教育方式培养人际交往、合作、适应等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

高校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似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但事实上,专项计划员工的人才培养对高校发展也存在积极影响,这既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充分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同时,寒门员工大多艰苦朴素、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有助于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风,辐射影响更多员工。

当然,本研究是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员工发展的初步研究,其揭示的规律性与特征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与分析,但这样一群寒门子弟确实需要高校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持续跟踪其成长与发展,以他们的鲜活人生评价专项计划的真正价值。

(感谢永利3044noc副经理李立国教授对本文的指导与帮助)

(崔盛,永利3044noc副教授,北京100872;吴秋翔,永利3044noc博士生,北京100872;王明鑫,通讯作者,永利3044noc硕士生,北京100872

 

参考文献

[1]    RAFTERY A E, HOUT M.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1975[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3, 1:41-62.

[2]    LUCAS S R.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6: 1642-1690.

[3]    李春玲.“80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4]    王伟宜,吴雪.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4(6).

[5]    杨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

[6]    孟凡强,初帅,李庆海.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缓解了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J].教育与经济,2017(4).

[7]    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8]    王伟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5-146.

[9]    余秀兰,韩燕.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8(2).

[10]  周勇.寒门学子的教育奋斗与社会上升——历史社会学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11]  谭敏,王伟宜.博弈与权衡:代价论视角下高考招生改革的教育机会均等[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员工工作的通知[EB/OL].(2017-04-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1704/t20170414_302572.html.

[13]  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14]  杨三喜.高招扶贫”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N].中国教育报,2017-04-20(2).

[15]  吴秋翔,崔盛.农村员工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基于高校专项计划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4).

[16]  王小虎,潘昆峰,吴秋翔.高水平大学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员工的学业表现研究——A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

[17]  牛新春.招生倾斜政策下重点大学农村员工的学业准备和初期学业表现——基于X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4).

[18]   熊静,杨颉.招生政策倾斜背景下农村、贫困专项计划老员工学业适应研究——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8(7).

[19]   PASCARELLA E, TERENZINI P.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M].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1.

[20]  SYLVIA HURTADO.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and Their Context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   KUH G D, KINZIE J, BUCKLEY J A, BRIDGES B K, HAYEK J C.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2006, 4:206-207.

[22]  RIVKIN S G, HANUSHEK E A, KAIN J F. Teachers, Schoo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Econometrica, 2005, 73:417-458.

[23]   文雯,连志鑫,杨帆.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员工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

[24]   ROSENBERG M. Self-esteem and the adolescent. (Economic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J]. New England quarterly, 1965, 2:177-196.

[25]   李路路.中国老员工成长报告:2012[M].永利3044noc出版社,2013.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cruited under the Special Admission Policies for Rural and Poor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ight Elite Universities

CUI Sheng  WU Qiuxiang  WANG Mingx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pportunity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s some special admission policies for students from rural and poor areas. However, we lack in-depth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cruited under the special admission policies. Our research team has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m in eight elite universities. We focus on their economic status, academic an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mental health and studying satisfaction to discuss their college development. We find that most of students come from poor families, and their economic status is impoverished. They might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they perform well in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is at a normal level. Meanwhile, the family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from National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a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from Key University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college development in two policies are insignificant. We conclude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targeted support and education for thos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so as to help them grow and develop well.

Key wordsStudents from Rural and Poor Areas; National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Key University Special Admission Policy; Student Development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对北京高校招生成效的影响”(AAAA18016)的研究成果

[]全文各表中显著性水平均为不同指标中国家专项计划员工与高校专项计划员工之间差异的P值,检验法为卡方检验。